少城文史
所在位置  首页 > 人文青羊 > 少城文史 > 详情
少城公园的百年岁月沧桑
发布时间:2021-03-25    浏览次数:39542    来源:青羊区政协
文/黄升航

20世纪30年代少城公园之博物馆(图 黄升航)

【少城公园的历史文脉】

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 1911年,由于当时地处少城范围而得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驻防成都的将军玉昆,为解决因朝廷筹备立宪、废除旗米供给制度,使旗民生活日渐窘迫之困境,与四川省劝业道道台周善培于祠堂街兴建公园,开放少城(满城),唯许旗民于园内开业谋生,并收门票,任人游观。遂于祠堂街关帝庙后侧的水田、荒地、正蓝旗前厅、马厩、仓房、柴薪库以及将附近旗人居住的永顺、永清、永济三条胡同拆房迁户的空地用半年时间栽花种树,修建迎禧楼、观稼楼、松韵楼、湖心亭等,面积50余亩。从此,成都便有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公园。就全国来说,“少城公园”都是较早开办的公园之一,在四川就是最早开办的第一个公园。由于公园占地在当时的少城,市民约定俗成称之为“少城公园”。1914年扩建公园,拆除园南之永济仓库,又自通顺桥凿渠引金水河入园,绕鹤鸣茶社、荷花亭(今湖心岛)东流入半边桥。1924年,杨森主理川政,邀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到成都任教育厅长。卢在公园建通俗教育馆(后改为民众教育馆)、陈列馆、博物馆、图书馆、音乐演奏室、游艺场、动物园、运动场......并从小南街引金河水经后荷花池、君平街、绕芙蓉清溪转北汇合于半边桥,凿渠之土均堆于东南隅成为假山。园西南隅建荷花池,池中种荷,荷池周围遍植桃、柳。园之东为餐馆和茶社区,有静宁、桃花源等饭馆,当时的“肝糕汤”“鸡皮冬笋”“豆腐鱼”.....远近闻名,其味无穷。百年老茶社有鹤鸣、枕流、浓荫、绿荫阁、永聚、射德会等,各行业人士大都按照各自的职业和地位在某茶园内聚会。如枕流多为学生,绿荫阁多为士绅,永聚多为富商,射德会多为武术和体育界人士。

满城的东南角,原来是风光明媚的地区,那里林木翠竹成荫,假山溪水遍布。金水河从西北流来,从此分为两股,一脉南流,一脉东去,河两岸假山上下,建造有众多的阁楼。池水清波荡漾,圃园百花争艳,香风袭袭,满林飘香,游人纷至踏来,名声早传于外。辛亥革命前夜,当时的成都将军玉昆把满城的东南角划出来,增建了一些楼台水榭,圈养了一些虎豹鹿狐,设几处茶坊酒肆,置备了棋奕、射场、弹子球、逗鸟场等设施,使之成为一个娱乐场所,主要供旗人游乐,也向汉人开放,这就是少城公园的雏形。少城公园的开放,结束了成都无公园的历史,打破了满城这个神秘的禁区,使汉族与成都的回、满族开始有了友好的交往,成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少城公园功不可没。

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时期,少城公园更是成都各进步团体演讲、演出、聚会、募捐的首选之地。1938年在公园东(湖心岛)建抗日殉国将领王铭章纪念铜像一座(1952年拆除)。1940年9月27日和1941年7月27日,少城公园先后两次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园内金石陈列馆、体育场、动物园、纪念碑等处都受到了损坏,死伤数千人。

早期的公园广场上的活动颇多,形形色色。这里平时有学骑自行车的教练场,有跑江湖卖打药的,有看西湖镜拉洋片的,也有唱猴戏的,有段时间外地马戏团也在广场搭棚卖艺。经常还有在此打网球的。成都市历届大中学生运动会也在此举行。

 

民国时期人民公园(图 黄升航)

【解放后少城公园呈现空前辉煌】

1949年12月10日,成都解放。少城公园获得新生,次年更名为“人民公园”。1951年春,时任西南军政委副主席的贺龙元帅亲临公园视察作了关于公园建设和发展重要指示。1952年夏秋,市政府领导米建书、李劼人亲自审核公园规划,尔后分别三次拨款进行整治。园内相继迁出大部分私营茶馆、饭店、澡堂、像馆等;拆除破旧房屋,疏淘入园金河;修建了露天舞场(1993年改建大都会广场)、鱼园、鸟园、盆景园、假山、亭台等处景点,大量植树绿化,并收购了两家私人花园加以扩充。至此,公园面积达183亩。1952年10月开放时,游人如潮,可谓热闹非凡。

1965年第一期人防工程,(成都市民参加义务劳动,本人参加了公园挖土造湖建假山修防空洞的劳动)将入园金河渠道改为人防通道,填了由北向南的河道。1982年扩建西干道将公园侧河道改为街面,至此公园面积缩小为145亩。公园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名木古树有银杏、黑壳楠、朴树等,其它树木多达 70多种。每年秋季举办菊花会(现为47届),展出品种1000余种,深受市民喜爱。1992年开始举办“迎春花展”(现为26届),这两项传统花展现已融入成都市民的文化生活之中。

正大门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浩劫亦未被损毁,后经1952、1982年新中国全面整修保留至今。人民公园门前的金河流水是从金花桥东端穿过荷花池向半边桥淌去,后方从小南街、永靖街,后荷花池、君平街绕芙蓉清溪(现金鱼岛东侧)向半边桥汇流。1965年第一期人防工程时,填了东假山,经桂林至荷花池一段河渠。1971年第二期人防工程时,又填了小南街口至游泳池一段及小南街口至二道桥一段正河。1982年,扩建西干道时,又将大门至二道桥一段正河扩的三分之二扩为街面。至此,原金河旧河,只剩下大门至半边桥一段,约200米。

辛亥广场位于人民公园中心的辛亥保路纪念广场,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110平方米,舞台130平方米。结合公园环境的需要,制作了反映“四川辛亥保路革命斗争历史”的地面平浮雕和碑体浅浮雕。广场建筑古朴典雅,简洁明快,为集会、商务贸易、群众全民健身、健康活动提供了场所。新东大门假山广场门口矗立着抗日无名英雄塑像,每年都有抗战英雄的家属和后代在这里来纪念先烈,将悼念的花圈花篮献给忠魂。

2002年经市政府对成都旧城市规划改造,于2004年拆除搬迁原公园东大门附近的成都市图书馆、半边桥街近5000平方米的旧城房屋,公园绿化面积再度扩大。公园于2004年1月5 日起实施了半边桥、祠堂街扩建透绿工程,建空透铁花围墙(透绿),公园景色直接呈现在市民面前。半边桥新修建铁花围墙190米,新增绿地500平方米。整个工程以铁花栏杆围墙结合绿化带为主体。通透、不遮挡视线,围墙筑于绿化带中将公园绿地与街道绿化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种植天竺龟、紫荆、玉兰、木兰、紫薇、银杏、香樟等多种植物,形成了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绿色景观风景线,让公园成为了都市心中的绿肺。

人民公园大门(图 费思道文化)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