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城文史
所在位置  首页 > 人文青羊 > 少城文史 > 详情
蛋壳画,以小见大的神奇
发布时间:2021-01-12    浏览次数:42643    来源:青羊区政协
文/图 陶 蓉

                         

蛋壳画是用天然鸡、鸭、鹅、鸵鸟等蛋的壳作原材料绘画和雕刻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随着清康熙年间大移民,由湖北、苏州等地移民传入成都。艺术家将经过处理的鸡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雕刻绘制精美图案,终于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蛋壳画艺术品。由于蛋壳壁很薄容易破碎,所以蛋壳雕绘也是一种制作难度较大的民间艺术种类。2016年,传统蛋壳雕绘技艺成为成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蛋壳画艺术】

画蛋,是以各类绘画、雕刻手法让各种图案呈现于蛋壳之上的美术技艺。绘制的材料用事先经防腐处理的禽类蛋壳。蛋壳画的画种主要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类,形式有吊蛋、卧蛋、图案蛋、彩蛋、脸谱蛋等。起初画的蛋为煮熟的,蛋上绘上动物图案,玩赏过后,可去皮食用,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为在空蛋壳上彩绘,使蛋壳画成为了单纯的工艺品。

                      

其实,蛋壳画在我国很早就有。据传清代苏州庙会上即有蛋画出售。清末在瑞安有一老艺人擅长精画彩蛋,他在一只鸭蛋壳上绘出水浒一百零八将,布局巧妙、气韵生动,人称“花蛋叔”。清时江南的灯市上,也曾出现由无数蛋壳组成“卵灯”,其制作之精巧,为世人称绝。

而居住在鹤庆境内的白族,在建造房屋时会使用一个彩绘的鹅蛋,称之“宝胆”,以消灾祛难,获吉呈祥。在婚俗中,也会用到被称为“喜神 ”蛋的四个彩绘鸡蛋。同时,在浙江的温州、鹿城、瑞安、平阳、苍南等地均有蛋画生产。他们把鸡、鸭蛋壳经过严格消毒,彩绘其上。画分山水、花鸟、人物三类,画面清新简洁,蛋壳玲珑可爱。蛋壳倒竖,四周可观,给人以立体感。蛋画外面罩以精致的玻璃框架,别具情致。由于小小的蛋壳画好似浓缩的世界一般,有寸间千里、咫尺万变之感;有小中见大、玩味无穷之味。由于蛋画独特的艺术性,传统蛋壳雕绘技艺于2016年被列为成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蛋壳画人生】

我从小就喜欢美术,读书时考上了美术中专,就一直对绘画感兴趣。毕业之后,我到广告装饰公司打工。业余时间,我跟着我的老师在锦江宾馆外牵着绳子,把画挂在上面卖。有时,我也画一些工笔画。有一次,听到母亲说爷爷以前做过蛋雕、蛋壳画。我顿时眼前一亮,感觉蛋壳画是个冷门,于是便开始琢磨。这一琢磨就一发不可收拾。经过多次尝试,我画了几个蛋画,趁着文化公园举办成都大庙会,我拿着蛋壳画去卖,结果大受欢迎。从此,我在蛋壳画这一行一干就是30年。

小小一枚蛋壳,在普通人手中,它“命运”的最终归宿也许就是垃圾桶,而在我手中,却成为一个精致的艺术品。由于自己的努力,我在 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引起了各大媒体分别用写真、专访等形式进行报道。之后,我多次参加对外民间文化交流表演,得到国内外好友的好评。在2011年“瑞士日内瓦节中国主宾国”的活动上,我的蛋壳画《红楼金陵十二钗》被国家以礼品的方式赠送给了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收藏。

为什么蛋画在国外很受欢迎呢?原来俄罗斯有彩蛋艺术的传统,而国外的复活节上,都有彩蛋。尽管他们自己的彩蛋也很有特色,但当他们见到来自古老东方民族的彩蛋时,还是意外惊喜。因为我的彩蛋都是手绘的,且以山水、花鸟、人物、和脸谱画多。山水画悠远雅致,山清水秀;花鸟微舒,意趣盎然;人物惟妙惟肖、灵动俊逸。因此,我的作品远销西班牙、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

在经历了掌声和荣誉之后,沉淀下来的我开始考虑蛋壳画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今,蛋壳画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样传承下去呢?让我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融入常态化教学中。蛋壳画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成都吸引了不少学生的注意,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蛋壳画项目已进入校园进行活态展示,学生们有机会了解这门艺术,感受这门工艺。同时,我也计划进大学、中学、小学等校园,传承这门艺术。虽然我不能说每个学生都会跟我学会蛋壳画这门艺术,但是如果让他们了解手工艺术的意义、了解民间艺人的工匠精神,也是非常有益的。他们会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因为我的成功就是三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同时,我为自己的成功骄傲。虽然我只是一个民间艺人,是摆一个小摊的,但我有时却能代表国家出去展示中国文化的风采。

【我与弟弟的传承之路】

我必将与蛋壳画结缘一生,可以说它是我的生命的全部。而我的弟弟陶新生却因蛋壳画改变了命运。十年前,弟弟是有工作有单位的。他从小练得一手好字。我在绘制蛋画时,偶尔会叫他帮我刻刻字,提提款。不久,他就对蛋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单位离了职,而我也正需要一个帮手。因为我曾经有好几个徒弟,但后来他们都离开了,因为他们感觉学习的周期长太。同时,蛋画的从业者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悟性,也是很难出成果的。这行工艺特别考验眼睛,有的人学了一个月,眼睛流泪不止,腰酸颈痛,便放弃了。

面对弟弟的加入,我也非常高兴,决定让他和我一起成长,并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为了发挥他的强项——雕刻书法工艺,我们姐弟俩形成了明确的分工:他主攻蛋雕工艺,我主攻蛋壳绘画工艺。最初的几年,弟弟陶新生对蛋壳画有些心不在焉,他自己也曾笑着承认爱上网、玩 “魔兽”游戏,喜欢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喝酒。后来,舅舅因为癌症去世,让他深受打击。舅舅谢鹤鸣二十世纪曾靠在成都大街小巷捏面人、倒糖饼儿来维持生计。可是,像舅舅这样的老一辈手工艺人,纵然有一身技艺,却依旧在历史长河中籍籍无名地结束了生命,什么都没有留下。而对于蛋壳画而言,好的作品却可以远销海外。

弟弟已过而立之年,跟着我从美术绘画基础学习已不现实,要靠这个手艺生存,首先要思考怎样适应市场,怎么样不断地创新。为此,我在蛋壳画上首创了两项工艺绝技:一是将蛋壳画均匀分成两半,整蛋一分为二,再绘制上传统山水图案、川剧脸谱等,装饰以后,画工细腻、精致;二是绘画完成后的蛋画冷釉制作处理,其技术和观赏性自是别具一格。但是这些都需要有很好的绘画功底和繁琐的周期,才能完成一件作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弟弟陶新生便另辟蹊径。有一次,他从民间“送喜蛋”习俗中受到启发,便将蛋壳染成红色,再雕刻上卡通生肖图案。而我们经营的地方又是成都市文化名片——锦里古街,游客既能现场看到这门工艺技艺的雕刻过程,又能刻上自己送亲朋好友祝福的话语。于是,赏心悦目的生肖彩蛋出来后,深受游客的喜爱。如今弟弟陶新生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在蛋雕领域也小有成就。

很多好朋友让我在小店里摆出我的大师证,说现在做什么都需要“包装”。可是,我认为大可不必这样做。老子在《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也就是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也是我追求的境界。我传承蛋壳绘画文化,这门艺术也成就了我。我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是这世界上最美的事。我们传承这门工艺作为生存技能,也非什么绝技。只要我几十年一直坚持做这件事,就有希望做到完美。也许不能尽得人意,但我只求无愧于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