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城文史
所在位置  首页 > 人文青羊 > 少城文史 > 详情
四川历史名人的古与今
发布时间:2020-11-04    浏览次数:41264    来源:青羊区政协

四川历史名人的古与今

图/文 青羊区政协委员 维娜

近日,经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揭晓。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等十位历史名人入选。作为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功绩和成就依然闪耀。

“历史名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鲜活载体。”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谢元鲁说,四川历史名人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即使以“在历史上公认”“能被当今大多数四川人了解”的标准来看,初步估计也有两三百人之多,分布在政治、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尤其在文化领域不乏大家,令人高山仰止。

为何四川历史名人数量多而且在文化领域成绩斐然?是什么塑造了四川历史名人的精神内核?答案或许要从璀璨夺目的巴蜀文明说起。

历史记忆

古之巴蜀北至汉中,南至滇北,东至鄂西、湘西,西与青海、西藏接壤,区域内有100 多个小国家,因巴国、蜀国面积最大而被称为巴蜀。

巴蜀文明,源远流长。

《华阳国志·蜀志》开篇写道:“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人皇”即巴蜀远古传说中的“三才皇”——“天皇”“地皇”“人皇”三个时期。中原地区相对应的是“三人皇”,具体到个人便是伏羲、女娲、神农。然而,中原地区的“天皇”时期也就是远古传说的肇始时期,对应的却是巴蜀地区的“人皇”时期。由此可见,古巴蜀人以“三才”言“三皇”比中原以人物释“三皇”更早一些,也就是说巴蜀文明的起源并不比中原晚。

东汉时期,道教产生并将巴蜀“三才皇”与中原“三人皇”有机结合,将“伏羲、女娲、神农”定为“后三皇”,将“天皇、地皇、人皇”定为“中三皇”,由此也不难发现巴蜀“三才皇”的时间早于中原的“三人皇”。

如果从有现代科学依据的人类起源说起,此前公认存在时间最久远的滇中地区元谋人距今170万年。而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挖掘出的“巫山人”化石却距今约214万年。

以前较为普遍的认知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黄河流域,如今看来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即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的“满天星斗”模式,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甚至到夏商时期,其实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

当然,巴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闪耀其中。

或许是受地理位置所限,或是因生产力低下而导致的活动范围狭小,远古时期的巴蜀人民在自己的一方天地续写着神奇浪漫的神话。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政治、文化、世系传统自成体系,与中原并行,在各自的轨道上行进,交流甚微。

开明王朝末期,秦并巴蜀、设立郡县,两条平行线开始交汇——灿烂、独特的巴蜀文明开始汇入中原,并朝着中华文明“多元一统”的方向演进,这是另一说。

历史上,巴蜀地区,在关键时期都对当权者施展抱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比如,秦灭巴蜀,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而统一全国;又比如,实力远不如西楚霸王的汉王刘邦以巴蜀为根据地,还定三秦,建立汉王朝。

特殊的战略地位也让历代掌权者对巴蜀尤其是拥有天然屏障的蜀地青睐有加。

秦昭王派李冰任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根治岷江水患,从此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西汉时期,汉景帝派文翁任蜀郡守,天下官学的首创者、公务员的祖师爷文翁一手治水一手兴学,蜀地不仅“民物阜康”而且“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经济、文化基础坚实了,人才辈出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名人记忆

蜀地人才济济,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论优质偶像的示范作用”,带头人就是司马相如,给自己取偶像名字的男人。他的偶像是蔺相如——历史著名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角,因机智善辩、有勇有谋著称。司马相如虽然原名犬子又有点口吃,但这丝毫没有成为他自暴自弃的借口。名字差了点气场?改!直接改成偶像的名字,不成功便成仁!说话不太利索有碍于辩论?那就用写的!当然他比较特殊,因为他和文翁同时代,在文翁树立“巴蜀好文雅”的优良传统之前已成材,后来在梁孝王门下“进修”了一段时间,便有了震烁古今的《子虚赋》。

《子虚赋》没能引起汉景帝的注意?没关系,回老家成个亲,打破传统、传为佳话的那种。汉武帝喜欢《子虚赋》?那就趁热打铁,赶紧呈上《上林赋》,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抱负。偶像的机智他做到了,善辩在文章里,接下来自然就走上了与偶像相同的道路——仕途。再后来出使西南,以文字为武器,有勇有谋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最终活出了偶像的境界——名垂青史的一代辞宗,为国争利的肱骨之臣。尤其是辞赋方面的造诣,不仅深得许多大家的赞赏,还收获了不少粉丝,而且这些粉丝在日后也个个成为了名家。比如,成长为汉赋四大家之一的扬雄;唐代著名文学家陈子昂;诗仙李白。他们或紧随偶像的步伐,或从偶像的文章中获取力量,自成一家,名垂千古。

而蜀地的妇女也是能顶半边天。五代时期何光远写《鉴诫录》时,有这样的总结:“吴越饶贡女,燕赵多美姝,宋产歌姬,蜀出才妇。”从远古时期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的嫘祖,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到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从一代女皇武则天到“女校书”、文创鼻祖薛涛;从才貌双全的花蕊夫人到著名女将秦良玉……她们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秀外慧中,流芳百世。

无论蜀地才子还是蜀地才妇,他们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成就,让他们的灵魂进入当下人们的精神家园,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精神记忆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既充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又充分体现四川特点特色,四川“落子”历史名人。当年即评出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等首批十位历史名人。

“比评选历史名人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提炼历史名人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华,凝练时代所需的精神价值,延续巴蜀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彰显巴蜀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三年来,四川围绕评选出来的历史名人,推动学术研究、文化传习、品牌打造、文艺创作、文创产业等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推动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就是要让历史名人走出历史、走进当代、走出四川、走向世界。过去几年,四川将历史名人的生平融入文艺创作,深入挖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推出了电影、电视、纪录片、动漫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同时,推动历史名人融入文旅发展、融入文创研发。整合历史名人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精心打造历史名人文化深度游、揽胜游、专题游等文旅产品;打通文物文博文创事业链产业链,形成以杜甫草堂文创馆、武侯祠文创馆、三苏祠文创街区等为代表的文创产业发展业态,研发生产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图书、游戏、动漫、纪念品等优秀文创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川还致力于推动名人文化进课堂,将大禹治水、李冰治水、诸葛亮治蜀等历史名人事迹纳入地方课程教材内容,在全省中小学广泛使用,并鼓励学校开设传统文化兴趣课、选修课。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四川将继续抓好首批历史名人重点项目,创新推动第二批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加快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