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大部分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还有西式洋楼,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二十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列入《成都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
青羊区政协文化和文史委推送,选自《少城文史资料—建筑篇》专辑。 文/费思道文化
【宽窄溯源】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满清选留了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文革时期又对房屋进行了重新分配。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自由房产买卖使得宽窄巷子的居民更加多元化。历经300余年的风风雨雨,当年修建的42条兵丁胡同如今只剩下宽、窄、井这三条巷子苦苦相依。
20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
2005年,宽窄街区重建工作启动。2008年6月14日(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宽窄巷子作为震后成都旅游恢复的标志性事件向公众开放。
【宽巷子】
宽巷子在清朝宣统年间的叫做“兴仁胡同”。胡同是蒙语的音译,是指蒙古人在草原上扎起的蒙古包之间的通道。据说这里所驻的是镶红旗中官衔较高的军官出入都是用马车,所以路面宽度有7到8米。而到了民国年间,在中国一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气下,改名为“宽巷子”。
如今的宽巷子集中了整个街区最多最完整的老建筑,共有20多家特色院落,多数都留下保存完好的旧时门脸,充满怀旧气息,是街区人气最旺的地方。因此在外观上明显比其他两条巷子拥有最为怀旧的样式。在这里再现了成都休闲生活样本。品盖碗茶,吃正宗川菜,体验老成都的风土人情。
【窄巷子】
窄巷子在清代名为“太平胡同”。清兵的进驻给了战乱中的成都人希望,胡同的命名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巷内多为清末民初时间建筑,整体上吸收了西洋风格。1856年,法国传教士洪广化以窄巷子为据点向周围各县府开始传教,使天主教很快遍及成都地区。后期的外国商人为了寻求教会的庇佑,也在窄巷子购置房产、改建房屋,使得窄巷子的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西洋特征,同时又不失传统风格,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包容文化。
如今的窄巷子既有清末民初的建筑,也有早期西式洋楼,精致和格调是这里的代名词,最能体现宽窄美学的地方。窄巷子的如今的业态以西餐、咖啡、会所、主题文化商业等为主,形成了以西式饮食文化、艺术休闲、健康生活为主的成都休闲生活品味区。
【井巷子】
井巷子过去名为“如意胡同”,后因巷北有明德坊,又称“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改名井巷子。据说康熙年间,大批的清军驻扎在少城内,人口的密集使得这条巷子的用水成了一个问题,于是就在巷子西口凿井取水,为驻防清军提供水源,井巷子也因此得名。
据说当年居住在井巷子的满人地位较低,多为仆人、家丁,所以房屋比较破旧,时过境迁,现在井巷子就只有半条街了,便因地制宜的打造了这段国内唯一的墙体砖文化博物馆,长约380米,是二维片墙建筑。
如今的宽窄巷子一面为原有街面,一面为历代砖文化墙和民俗留影墙。如果说宽巷子、窄巷子完美阐释了成都人的休闲与安逸,那么井巷子则是典型的民俗成都缩影。除了引人入胜的砖文化墙,也把老成都的市井生活状态还原在了这里。井巷子汇聚了成都特色小吃、民俗玩意儿,展现着地道老成都生活的独有味道。让人们在井巷子的停留变成一种互动的真实生活体验。
【宽窄价值】
宽窄巷子是成都休闲都市、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从清朝满城时期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大宴宾朋,再到现如今文人游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宽窄巷子已经成为典型成都生活的写照。宽窄巷子地处城市中心区,在成都市总体战略布局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体系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宽窄巷子见证成都了二千三百年来城市建设发展与演变的代表。成都市“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如今只有路网与河道的位置,而宽窄巷子还留存清末民初的历史痕迹。中国的满城在全国几十个重要城市中,成都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宽窄巷子完整体现了清朝满城近300年的历史演变。
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规划与建筑的独特风格:完整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结合,北方胡同与四川庭院的结合,民国时期的西洋建筑与川西民居的结合。这些特征造就了宽窄巷子的建筑艺术特色,使之成为当今城市风貌趋同大潮中稀缺的城市文化资源。
宽窄巷子是成都惟一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成了北方胡同文化在成都以及在中国南方的“孤本”。作为一个城市最后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重要物证,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和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