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把“幼有所育”列为七大民生任务之一,2019年颁布的《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到2025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青羊区在成都市政府构建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统筹推进工作机制下,积极参与了“两中心一库一协会一基地”的构建,探索了“1+N”托育服务、“家庭照护+机构照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的“医育结合”等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升辖区内婴幼儿托育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服务供给不足
受政府政策、经费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等支持,公立托育机构在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证,且收费也相对低廉,因此对于有托育需求的家长而言,公立托育机构是首选,但公立托育机构数量有限,受托育条件门槛也较高,仅能满足少数人需求。同时,因高昂的场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私立托育机构的定价普遍高于公立机构,这大大增加了家庭育儿成本,也使部分难以支付高昂托育费用的家庭望而却步;最后私立托育机构易出现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的情况,部分家庭对私立机构托育服务的可持续性缺乏信心。
(二)专业人员短缺
因0—3岁婴幼儿的成长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这就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水平有更高要求,专业院校毕业生数量过少且缺乏实操经验和资历,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托育教师还面临工资低、工作压力大,承担责任重等问题,导致多数托育机构教师职业忠诚度低,师资队伍不稳定。
(三)规范标准不健全
在公办托育机构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私立机构是提供托育服务的重要部分,私立婴幼儿托育机构的经营许可涉及食品、卫生、健康等多方面,各部门缺乏统一标准,托育行业缺乏全面监管,从而使得市场上各托育机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四)家长需求多元化
我国婴幼儿照护主要以隔代照护为主,但由于老年人精力有限,且易与子女在孩童教育方面存在分歧,故大部分家长在保证自身参与婴幼儿成长、老年人生活质量不下降的情况下,会普遍希望选择就近、普惠、专业化、高质量的托育机构,以减轻育儿压力,但社会面托育资源有限、托育形式单一,家长需求难以被满足。
建议:
一、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
青羊区在优先发展普惠社区托育的同时,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不断拓展公共托育服务的供给,保障专业化、高质量的托育服务的发展,以满足大众多样化托育需求;积极给予入托私立机构的家庭、托育行业用地、租房、水电等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有条件的公立幼儿园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丰富托育形式,增加 2—3 岁儿童的入托率,以减轻家庭负担。
二、重视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鼓励辖区高校积极开设托育教育专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出台托育行业人才吸引办法,引导更多人才流入托育行业;完善和制定托育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鼓励和监督托育行业重视职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工作,对托育机构的教师各方面素质进行定期考核,支持教师终生学习、考取专业证书,形成机构内、外部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氛围,持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托育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为教师创造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
三、健全监管机制,营造良性市场环境
青羊区政府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婴幼儿托育行业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基于辖区托育行业现状制定严格的监管评估办法及规范行业发展的办法,整治乱收费等违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
四、根据市场需求,打造多样化托育服务
针对目前生育主力的白领群体,可在辖区内尝试托育机构进行写字楼试点,切实解决白领群体在工作和育儿时间上不够分配的问题;同时鼓励和指导托育机构开展、丰富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早教课程;提供网上预约、上门指导服务,设立半日制等多样服务形式以满足家长多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