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高度重视。
一、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2021年3月,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在这令人心惊的数据背后,还伴随着一桩桩青少年自杀事件。
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在对中国15个城市73992名6—16岁的儿童青少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7.6%,其中12—16岁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达19%,男孩发生率高于女孩,且发生率近年来一直在升高。
在百度搜索“青少年自杀”词条,加载出来约51,100,000条结果。这些数据背后都是年轻而鲜活的生命。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规模与功能改变、人口流动、繁重的学业压力、升学的竞争压力、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及遭遇校园欺凌,都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造成常见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情绪反常、叛逆、失落、自卑等。儿童青少年心健康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停课、保持社交距离、静默等带来的不确定性,都成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战。建设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保障的现状
为保障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青羊区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比如:建立了青羊心理健康中心、青羊教育为学生定制了心理“I”行动。妇联、残联、卫健局等为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多种设计和保障,但还没有形成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
普通高中、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室配置不足,学科教师和班主任普遍缺乏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对于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缺乏应对和干预的专业水平。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涉及情感抚养、性格养育、人格形成等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了解、认识、沟通水平不均衡。
三、建设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鼓励创建学习型家庭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并明确了9种方式方法。依法带娃、育儿有方、沟通顺畅都需要家长不断学习,通过学校、社会和政府多方协力,培训家长、平复焦虑、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培育更好的家庭氛围,成长学习型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
(二)提升普通高中、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
配齐配足配好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室,培训好建设好教师队伍,开齐开好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学生情绪疏导机制,设计好学校的心理健康团辅课、心理辅导活动,建设好学校的心理室。借助心理专业机构的专业工具和手段,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做好早期预防、分级干预、科学预警 ,指导学校科学运用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推动建立学生的心理成长档案。
(三)加强多部门联动,形成心理健康保障的社会机制
为学生建立起多方联动的社会保障机制,涉及社区的心理驿站、医院的心理专科、高校的心理实验室、妇联的家长指导和学生救助、残联的专项帮扶等,建立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