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
所在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建言 > 详情
关于利用祠堂街打造成都书店高地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4-13    浏览次数:2567    来源:青羊区政协
  • 区政协文化文史委

祠堂街作为天府文化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的重要点位之一,青羊区围绕“百年艺术祠堂街”总体定位和“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创新”的策略,计划分两期对祠堂街进行改造。

目前,一期项目古建筑修缮和街区道路一体化改造雏形初现,祠堂街以“修旧如故”的街区风貌重新焕发光彩,二期项目预计2023年底全部呈现。未来,与之相匹配的业态将逐步植入建筑与街区,而这部分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外观修缮。作为成都市中心最后一个保留百年街巷格局和历史遗存的街区,祠堂街除了“颜值”,还需通过恰当的业态引入,解决文脉传承、街区活化、经济活力问题。为此,笔者建议,利用祠堂街打造成都书店高地。

据了解,祠堂街近代主要历史文化特色之一便是书店云集,因此又被称为“书店街”。当年的祠堂街上,书店几乎店挨店、门对门地开,仅私营书店就多达81家,囊括了成都近70%的书店,几乎荟萃了全国各地出版的所有书刊;新华日报社、四川美术社、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大东书局、生活书店、东方书店等亦纷纷在此设立分店。其中,新华日报社作为中共地下工作的重要据点,更接待过周恩来、刘少奇等人来此办公,为祠堂街添上厚重的历史脚注。然而,当前祠堂街的业态引入上,更多锚定在以艺术为主轴,计划打造成集合美术馆、艺术衍生品商店、艺术家空间、艺术孵化创业园、艺术品金融等构成的综合体,不仅难以再现书店云集的历史风貌 ,使“文化发生地”的祠堂街“主题故事”戛然而止;过多的艺术类新兴业态因其现代感强烈、水平参差,也会淡化祠堂街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质感,不利于挖掘和保护该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祠堂街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其主要业态既要考虑文脉传承,也要考虑迎合大众群体消费,以维持其经济活力,保证长期存续发展。祠堂街的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十分有限,而艺术类业态外延宽泛,各种驳杂的艺术类业态零星组合,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在对外的文旅宣传上也可能因缺乏“突出特色”给人感官与各艺术创意园区并无不同,可能吸市民游客去“打个卡”,但很难吸引人常去。

成都早在2017年就曾荣获“中国书店之都”荣誉,之后更是连续举办3届亚洲国际书店论坛,近年来,成都其它行政区域也都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地标书店,如锦江区的方所书店、都江堰的钟书阁等。但令人遗憾的是,青羊区却没有专属于自己的地标性书店。基于祠堂街浓郁的书店文化历史底蕴及街区活化需求,以书店作为主业态进行引入,打造特色书店集群街区,无疑成为青羊区最好的选择。不仅有助于彰显“人文青羊”的区域风格,还能创造适宜不同年龄阶段消费群体的业态场景,充分利用人民公园的人流量发挥商业外延效果。如英国查令十字街、日本神保町书店街等全球知名书店街,不仅成为爱书人流连的“文化圣地”,每年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到访,为城市带来文旅层面的极大价值。

在祠堂街的改造更新过程中,青羊区应当重视和遵循“一街区一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依托历史文化传承,进一步强化区域优势,突出街区业态特色,积极建设祠堂街特色书店集群,打造成都书店新高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由区政府牵头,组建由相关部门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对祠堂街的改造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将业态引入工作重点放在差异化特色书店上,根据祠堂街的建筑特色、建筑规模对各类引进书店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最终形成包含“红色文化发生地”“西南艺术溯源地”两大脉络在内的主题书店、各类专业书店、古董书/旧书店、外文原版书店等差异化的书店集群,将祠堂街打造为青羊区的书店文化新地标。

由区政府牵头,在充分评估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祠堂街书店引进辅助政策,并给予适当的商务优惠条件吸引差异化的特色书店入驻;同时积极助力引进书店的改造升级,根据不同书店特色打造风格多元的内部建筑和装饰,创设青羊区书店阅读特色新空间。

合理引导入驻书店,在提供书籍售卖和阅读场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特色,结合祠堂街的历史、人文、艺术等元素开展主题展览、读者交流、文化沙龙等特色活动。充分利用祠堂街的会场及展厅,作为各类文化出版相关会展活动的举办场地,积极邀请海内外知名作者、艺术家在此举办个人展览、作品发布、签售活动、读者见面等各类活动,将祠堂街打造为成都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展示文化声望和城市魅力的新名片。

统筹利用区政府各种宣传渠道,同时借助成都市文旅相关部门的资源力量,对祠堂街的“书店街”进行充分且广泛的宣传,以便扩大祠堂街的社会影响力,形成品牌网红效应,吸引更多市民和其它国内外游客前往祠堂街书店打卡消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