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
所在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建言 > 详情
关于进一步健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4-02    浏览次数:9697    来源:青羊区政协
  • 艾述洪

一、背景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更好开展“八五普法”工作。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要求进一步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区的公共法律服务取得较好成绩,但各种功能机制还需完善,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比如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司法行政机关在推动,其他部门和单位对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参与度有待提高;公共法律服务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和非盈利性等特征,由于部分法律服务工作者仅有小额补助甚至完全义务,导致服务积极性不高;仍有部分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内容、性质缺乏了解,认知度和体验感有待提升。

三、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

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建设区、街道、居委会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形成覆盖全面、便捷高效的全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并升级“一站式一体化”便民利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加强联络点建设。推动法律下基层,让服务触角深入千家万户,加强居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法律援助联络点建设,确保群众就地、就近申请法律援助。

(二)促进公共法律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形成更大服务合力。

强化“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充实人民调解专家库,注意有效对接并充分发挥律师协会、法官协会等的积极作用,引导更多在职和离休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官,以及具有一定法律知识、为人正派符合要求的人员担任社区兼(专)职人民调解员,扩大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席沟通,加大对矛盾纠纷调解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力度。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婚姻、家庭纠纷等多个领域设立专门的人民调解组织,注意推动公安派出所、交警、医疗、劳动、信访、综治维稳中心共同参与。

(三)加强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创新。

目前我区的法律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包括热线平台、网络平台日趋成熟,后续还要不断提升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的融合发展,构建“人工智能+法律服务”的新型法律服务供给模式。善于运用大数据并从海量数据中分析挖掘常见易发纠纷、潜在风险动向等信息,智能推送群众关注度高、涉及公共利益的热点问题等信息。

畅通便民法律服务热线,把法律服务热线与网站、短信、微博、微信、抖音等结合起来,使之成为集提供法律咨询、普及法律知识、疏导群众情绪、指导群众维权和接受社会监督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法律服务热线平台。

(四)关注重点人群、特殊群体,更精准传递公共法律服务温度。

加大对一些特殊群体的法律服务支持和援助,比如培养壮大擅长办理维护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及化解相关社会矛盾的专业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和公益律师队伍。及时将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未成年人、单亲困难母亲等特殊群众和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作为公共法律服务重点对象,将监狱服刑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纳入公共法律服务范围。

(五)结合城市发展,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助推公共法律服务进一步提升。

结合源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加大法治文化元素在街道公共场所的广度深度,比如法治宣传栏、LED显示屏、法律图书角、法治文化公园、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等,营造浓厚法治熏陶教化氛围。

不断开展市民法治素养大提升计划、普法校园行计划,重点结合宪法、民法典和刑事法规等,开展未成年人、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国家工作人员等的普法宣传工作,关注重点对象普法覆盖率、法治宣传知晓率,结合青羊厚重文化底蕴,打造一批有一定影响和青羊符号的法治宣传品牌,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法治文化。以法治创建为抓手,大力开展“法治单位”“法治学校”“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创建活动,以创建促宣传,为公共法律服务营造良好氛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