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
所在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建言 > 详情
关于提升社区应对重大疫情能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8-06    浏览次数:17760    来源:青羊区政协
  • 刘宗海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在这疫情的防控期间,无数英雄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社区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城市管理的基本组成空间,在特殊时期便成为疫情防控的基础单元,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但当前社区防疫工作应对许多新形势新挑战时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提出以下问题和建议。

一、当前社区疫情应对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不堪重负凸显社区防控体系脆弱

在平时,要保持社区工作队伍稳定就十分不易。当抗疫责任下沉至社区后,在社区有责无权、人员不足,能力匮乏的情况下,极易造成社区超负荷运转。疫情来临后,比平时大得多的压力陡然袭来,特别是对于无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的老旧社区,或有较多流动人口、较多贫困户的社区,更容易导致社区脆弱的防控体系运转失效。

(二)社区出现的防疫能力不足的现象凸显社区防疫物资匮乏和技术手段落后

做好社区防疫工作,离不开防疫人员的培训和防护物资的筹集。在突发重大疫情状况时,由于社区没有自有资金,各项物资均需上级拨付,极易出现防疫物资购买困难、质量参差不齐、防控一线值班值守人员缺乏有效防护等现象,防护安全难以保证,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很大隐患。

同时疫情防控期间,各级政府、各部门下达到社区的任务普遍存在各自为战的信息系统,给社区一线人员上报数据带来重复劳动,疲于应付。下达给社区防控的任务,普遍要求采取限期内挨家挨户排查等做法,社区上门人员防护措施简单,上门风险高,信息技术手段不足。

(三)社区防疫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凸显疫情防控精准性不足

社区处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是阻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最有效防线。疫情期间,小区的疑似被感染者或密切接触者,因居民对此类人员身体状况有担忧,极易导致居民恐慌。而有的社区采取对小区管理 “一封了之”、对居民出行“一禁了之”、对外来人口“一拒了之”等简单化防控手段,既无法对小区疫情数据精准掌控,还造成疫情防控对社区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二、进一步提升社区疫情应对能力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区防控体系,畅通疫情信息沟通渠道

由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党委负责组织协调各党支部、物业党支部、业委会党组织及居民党员,以及小区内的楼栋长、热心居民、物业管理员等人员建立社区四级疫情联防联控体系。对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出租房承租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动态记录,建立记录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做到疫情防控工作面上有人管、点上有人干,构建通畅的疫情信息沟通渠道,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

(二)完善社区造血功能建设,提升防控安全保障和技术手段

在完善防控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由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小区党组织和业主委员会共同参与建设的智慧社区民生服务企业,撬动辖区资源,通过自身营运造血,构建疫情防控物资储备体系,为社区重大疫情防控的物防技防物资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使社区防疫工作者避免承担被感染的风险。并运用无人机加强聚集行为的监控和警示,出现疫情的小区集中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居民扫码支付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最大化减少各种类型的接触,尽可能消除防护安全隐患。

(三)增强社区精准防控建设,推动社区分诊和居家支持

在完善的防控体系、充足的防疫物资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保障下,积极推动开展社区分诊,同时注意空间分区、保障防疫人员的防护,建立安全及时的疑似感染人员的转运体系,避免引起小区群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同时不断加强社区居家支持,通过社区四级疫情联防联控体系,针对孤寡老人、困境儿童、贫困户、居家观察人员等“特殊”群体特别关注,做到精准防控,确保防控不遗漏,避免对小区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 通过加强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发动群众,有效使用社区自身的造血功能,调动小区资源,提升技术水平,运用科学的社区规划和社区治理,不断提升社区应对重大疫情的处置能力,实现空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