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自强”的提出,既是对新时代十年文化建设经验的提炼和继承,同时又是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文化发展的全方位擘画、整体性部署。施小琳同志在《牢记嘱托 踔厉奋发 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指出:要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中心城区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产业转型升级、宜居品质提升,全面增强高端要素运筹、国际交流交往、现代产业支撑、文化传承创新、时尚消费引领等核心功能,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加快实现由中心聚集向辐射带动转变。应该说,“三个做优做强”为青羊区的文化传承创新指明了具体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青羊区文化产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发展形态、产业规模、市场基础、体制环境等层面均已形成一定优势。
一、现状分析
从产值规模来看,2021年,成都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073.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约10.4%。从增长速度来看,最近三年平均增速为75.87%,已建成博物馆达172家,阅读空间及实体书店已超过3800家。已经初步构成了以文化创意、传媒、文化展览、影视动漫和文化出版等全息整合产业链的发展格局。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23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均每11.6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成都与国内和国际文化的交流正在进一步加深,按期每两年举办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每年举办的创意设计周等文化创意活动上千场。建成了成都文化艺术品保税仓库,这是我国中西部第一个专门针对国际性艺术品保税交易平台,成都文化资源丰富,有青城八百里瑰丽的自然文化资源,更有都江堰、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等悠久的历史人文文化资源,还有道教、佛教以及大熊猫等典型的、独特的优质文化资源。
二、问题分析
首先,以最具人文气息的青羊区为例,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文化产业类型还是比较传统、保守和粗放(包括文博、文创、文商、文旅)。文化的创意挖掘不深,显示度不强、影响力不够。其次,大多数景点基本进行粗放型经营,大多依赖文化原型的复制,创意和创新力度不够。缺乏对其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市场化开拓,对其可以和市场经济相衔接的部分(如与旅游产业衔接)欠缺融合性的利用。相关优势产业的联动不强,未能构建高效的产业生态链。第三,文化创新软实力不强,文化自信待升华。文化产业价值杠杆观念不仅仅体现在意识较为封闭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对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展开引领性和前瞻性的研究。第四,成都文化产业高端人才总量偏少、精英流失等结构性失衡问题,人才“短板”已成为制约成都文化创新发展的突出性、紧迫性问题。
三、具体建议
(一)打造文化创新青羊IP,突出中心城区文化显示度
成都市的文化历史资源丰厚,种类繁多,完全可以与知名市场化创投机构联合创新打造文化新IP,如:杜甫先生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盛世所愿;都江堰李冰父子的造福万民;建议通过电影、电视、网络通讯媒体等方式进行有效输出,同时创造文化衍生类消费商品,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品牌塑造力。可以由青羊区发起筹办一年一度的“人文青羊”知识大赛,内容可涵盖历史、诗词、文博、考古、自然与文化遗产等等。加快古蜀文化、金沙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关联结构,生产可供产业化转化的文化IP,深入挖掘大熊猫、金沙和“太阳神鸟”等特色文化符号。
(二)孵化文创实体园区,深挖城市文化吸附力
打造位于青羊区的实体文化产业园区,加强传统文化资源与当前社会价值、审美的融合探索及开发研究,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将青羊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地,有效地增加了所属地区的文化经济吸附能力,以更好地践行“三个做优做强”,吸引优质的文化创客团队和潜在的影视节目投资团队入驻。支持青羊区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主业突出的文创产业集聚区,鼓励通过升级改造旧城区、旧工业区等方式建设文创产业园区(基地),通过功能性流转、创意化改造,有效盘活各类空间资源。加强对文创产业园区的规范管理,突出文化内涵和主导业态,打造一批创新驱动能力突出、企业聚集度高、区域示范带动效应显著的文创产业园基地。
(三)因势利导,打造智慧化的官方品牌流量活动
以网络维度出发,建议在“天府市民云”和“蓉易办”政府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的活动发布矩阵,并利用抖音、微博等建立活动外宣品牌提高外省影响力,建立如定向消费券和抽奖等文旅参与激励机制,精选部分活动项目直播,以“博物馆打卡”“绿道打卡”“申遗打卡”为逻辑纽带组织家庭、亲友团制作展示自己制作的活动视频并组织评奖,形成每年一次的全市性固定品牌流量活动,带动全民参与“人文青羊”的品牌系列活动。在政府指导下,主动与超算中心、智算中心衔接,以获得上述网络服务所需的充足算力支持,积极通过人流量监测和周期性评估,通过网络调度动态调整文商联盟各成员商业业态供给类别,实现全线数字化动态运营;其商业业态收获收益可根据线上权重分配正向收益,以夯实青羊区文商基金,进一步激励各联盟成员做强做大。
(四)塑造文化自信产业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自信
例如可借鉴赵雷的《成都》火遍大江南北、《功夫熊猫》场景取材于青城山、成都孵化的动漫影片《哪吒》更是高居中国票房排行榜第二等等这些影响力强的优秀作品运营模式,坚信好的文化产品离不开创新创造力的凝结,创新创造力最终归结于人才、企业、地方政府的能动性。编制文创产业全景图谱,突出“链主”企业和领军人才引培,优化政策集成要素,青羊区政府和国有文旅机构要主动与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及艺术高校联合培养集文化、科技、金融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以“定向培养+项目承接”的形式集聚高端文创人才,持续不断集聚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结合成都目前举办的中国科幻大会、成都音乐节、成都创意设计周等多领域的文化创意活动契机,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策展人、导演、媒体人等文创领域顶尖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活动和衍生性消费产品,推动中心城区乃至全成都文化软实力的能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