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天府文化公园现有规划,其范围东至东华门街,西至西郊河,南至君平街-西御街-东御街,北至东门街-羊市街-西玉龙街,涵盖了天府广场、东华门遗址公园、人民公园、祠堂街和宽窄巷子等文旅项目和街区商圈。这一区域具有以下现状∶
一是历史文化氛围浓,文旅资源丰富,但资源整合运行不够,区域内游客停留时间不长,“打卡式”旅游现象较严重。
二是老成都记忆深刻,地标建筑众多,但近年人气持续下滑,区域内企业流失较多,消费场景缺失且较为零散。
三是可塑性增加明显,发展机遇良好,但舆论氛围未成气候,天府文化公园的形象仍停留在“老城区”的概念,无品牌效应。
天府文化公园承载成都人民诸多美好的记忆,和市民建立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在此城市更新初见成效、天府文化公园仍处于规划和初期建设的重要阶段,建议务必要发挥好源城区域的特点优势,在建设中充分挖掘成都的“城市记忆”,提升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对整个区域的情感联系,以达到汇聚“人气”“商气”的目的。具体建议∶
一、挖掘创业记忆
成都市有很多企业都发迹于青羊区源城区域,后由于各种原因,许多老牌企业搬迁至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建议依托天府文化公园建设,分析近年迁移离开青羊区的企业情况,挖掘老企业的创业故事,利用媒体勾起企业的“青羊创业记忆”,吸引已迁移离开青羊区的企业产生回青羊、寻找创业初心的想法。同时,按照《成都天府文化公园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的构想,制定引导产业聚集、扶持产业发展、鼓励产业创新的优惠政策,特别建议比照其他新区的优惠政策,给予愿意回归青羊的企业足够的扶持政策。建议在规划的写字楼区域,为返迁企业提供尽可能靠近其经营原址的场所,增强其归属感,以此快速聚集商气。
二、挖掘美食记忆
成都虽然以“吃”闻名全国,但“吃”的品牌较为零散,特别是小吃品牌,可选地点零散、质量参差不齐。建议依托区域内旅游街区资源,着力打造“天府小吃”品牌,在当前“到成都应该去哪里吃小吃”这一问题尚无统一定论时,利用天府文化公园的资源禀赋打造一个能代表成都的品牌形象,整合成都各类名小吃,探索直接将“天府小吃”连锁店分别开进宽窄巷子、祠堂街甚至区域外围的文殊坊、琴台路等青羊区著名景点,形成规模效应,借鉴“全聚德”“小南国”“南京大牌档”等品牌经验,打造成都的美食记忆集散地,进一步汇聚外来旅游人员和本地商气人气。
三、挖掘娱乐记忆
天府文化公园范围内有诸多历史悠久的公园、街区、商场等,承载成都市民很多回忆。建议在天府文化公园建设进程中,不断向广大市民宣传相关场所的最新情况,例如翻新的电影院、改建的成体中心、推出新展览的公园、打折优惠中的商场等,擦亮其点位形象,增加青羊整体曝光度。可探索在部分街区开办夜市,充分调动在青羊区源城居住、生活过的市民情感,引导其返回青羊区消费。
四、挖掘地名记忆
在天府文化公园的建设规划中,尽可能保留和发扬具有显著特征的街道、地点名字,特别是拆除后新建区域,建议依然使用“东华门”“西华门”“后子门”“骡马市”等名字,保留广大市民对该区域的城市记忆。探索将一些已拆除的老建筑、老地标如(太平洋百货、未来号天桥)等融入到天府文化公园的装饰标识和路牌中,让成都市民对源城区域保持并巩固情感联系。
五、挖掘旅游记忆
天府文化公园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当前仍处于较散乱的状态。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道路规划时,建议形成官方的旅游路径指引,在天府广场、东华门遗址公园、宽窄巷子等人流聚集的区域,引入“天府文化公园景点A”“天府文化公园景点B”的概念,形成旅游的整体感、庞大感、探索感,让游客能够不止前往单个景点,而是将集齐天府文化公园的每个景点作为旅游的初始计划,并按照官方给予的路线开展游览。建议在各景点和交通联络街道上增加统一的、有创意的路牌指引,时刻提醒游客自己和下一个“子景点”的距离,同时在路途中增加一些网红打卡点位,增加消费场景,同时也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形成深刻的旅行记忆。探索开通“区间旅游小巴”,便于游客穿梭相关点位。舆论上,建议超前谋划、及早开始打造品牌,擦亮天府文化公园IP,提前造势,聚集本地和外地的旅游人气。